1. 首页 > 栏目二

lol三十六计李代桃僵 三十六计桃代李僵

1.三十六计李代桃僵的典故

2.三十六计之李代桃僵的说明

3.三十六计的问题,高手进

4.三十六计之李代桃僵的作品出处

第七计无中生有

计名探源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部曲:第一步,示敌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运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易奏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明。唐将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敌。他率领二三千人的军队守孤城雍丘城(今河南杞县)。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张巡虽取得几次突击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奈城中箭只越来越少,赶造不及。无有箭只,很难抵挡敌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历,心生一计。急命军中搜集秸草,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数十万支。令狐潮天明后,知已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第二夜晚,张巡又从城上往下吊草人。贼众见状,哈哈大笑。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敌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营中大乱。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得退守陈留(今开封东南)。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计名探源李代桃僵,语出《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朋友还相忘?”本意是指朋友要象桃李共患难一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象我们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帅”的战术。战国后期,越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詹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骚扰,边境不宁。赵国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坚壁自守,不许和敌交锋。匈奴摸不清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预备出击匈奴。他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士兵和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与牧畜。匈奴人占得实惠,得胜而归。匈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壹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大军直逼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向匈奴单于预备了壹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落荒而逃,詹褴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三十六计李代桃僵的典故

三国三十六计:敌战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总决: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朋友还相忘?语出《乐府诗集·鸡鸣篇》。李代桃僵便出自此诗。在诗中的意思是指李树尚且了解代桃受罪,何况亲朋友乎?李代桃僵诗和曹植的七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十六计中李代桃僵的意思等于于丢车保帅,指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可以牺牲不重要的利益,换取核心利益得以保存。

损阴以益阳,阴在此处代表不重要的、局部的事物;阳代表主要的、全局性的事物。在军事谋略上,如果非要以某种损失作为代价才能换取最终取胜,则统帅应当机立断,作出部分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胜利。就好比下棋,当棋势已经走重,被敌手纠缠不能脱身的时候,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弃子争先。虽然弃掉数子在局部看起来是损失了,但是争得先手以后,却得到了扭转战局的主动权,从整体上来看,是合算的。

古人说: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特别理之可测也。这里说到的“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正是李代桃僵的典范战例,田忌赛马的经历。

典范战例:

田忌赛马是壹个脍炙人口的经历,齐国将领田忌和齐国其他贵族赛马赌输赢。双方的马总体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如果按照通常理念,一对一的去比赛,田忌并没有一定取胜的把握。田忌的谋士孙膑向他出了壹个主意,即用自己的下等马和对方的上等马比赛,以自己的上等马和对方中等马比赛,以己方中等马和对方下等马比赛,虽然第一阵输了,却赢来了后面两阵的胜利,按照三局两胜的规则,田忌稳操胜券。第一阵在众人的讥笑声中,田忌输得很惨,但是通过牺牲第一局,后面两局却大获全胜,在规则上只要胜两局就算赢,因此,孙膑通过李代桃僵之计牺牲局部或的全局的胜利。

后来齐魏桂陵之战,田忌在实战中碰到了同样的情况。魏军左军绝顶,中军次之,右军最弱,田忌预备按孙膑赛马的方法来对付魏军。孙膑却不同意,他认为,临敌交战,不是争取三局两胜,而是要大量消灭敌人,取得综合胜利。孙膑安排下军固守来面对敌人绝顶的左军,以中军对阵势均力敌的中军,以力量绝顶的部队主动出击迅速消灭敌人最弱的右军。

齐军虽在和魏军左军的作战中损失严重,但是敌方右军很快败退。田忌迅即指挥已方上军乘胜和中军合力,一举击败敌方中军,然后,三军合击,一起攻破敌方已成为孤军的左军。孙膑灵活使用李代桃僵,再次通过牺牲局部,换来了全局的胜利。

三国战例:

一、曹洪舍身救曹操

见《三国演义》第六回,追赶董卓的曹操中了徐荣的埋伏,大败而逃。曹操被徐荣射了一箭,又被两个小兵刺下马来。正好曹洪赶到,杀了两个小兵,操视之,乃曹洪也。操曰:“吾死于此矣,贤弟可速去!”洪曰:“公急上马!洪愿步行。”操曰:“贼兵赶上,汝将奈何?”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操上马,洪脱去衣甲,拖刀跟马而走。

这是曹洪的李代桃僵之计,值此大败逃命的当口,两单人一匹马,必须牺牲壹个人才能保住另壹个人的命。曹洪特别清楚,和曹操相比,自己的分量要小得多,如果一定只能壹个人活下来,曹操活着的价值显然要比自己高得多。因此,曹洪说出了:“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这样的名言,并毫不犹豫的让出了自己的战马,自己冒死保护曹操逃命。

这样的舍身救主的经历还有很多,比如祖茂救孙坚经历。祖茂曰:“主公头上赤帻射目,为贼所识认。可脱帻和某戴之。”坚就脱帻换茂盔,分两路而走。雄军只望赤帻者追赶,坚乃从小路得脱。祖茂没有曹洪的运气,一战而死。假使没有祖茂李代桃僵、舍命救主,孙坚一命呜呼,整个三国经历恐怕就要重写了。

二、曹操借头度粮荒

曹操举兵十七万,攻打袁术寿春,守将李丰闭门不出。操军日费粮食浩大,粮草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怎么?”操曰:“吾自有策。”

曹操有啥子计策?无非是借头度粮荒的李代桃僵之计而已。

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老婆吾自养之,汝勿虑也。”

曹操牺牲了壹个人的生命与荣誉,换来了缺粮军心暂时的稳定,而后曹操下死命令:三日内必须攻破城池。士兵用命,三日内果然攻破了寿春。此计虽然用的毒辣了些,但是机敏的曹操,超越常规的思维方法,彰显一代枭雄本色。

三十六计之李代桃僵的说明

《乐府诗集·鸡鸣篇》。李代桃僵的典故出自于《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朋友还相忘?”本意是指朋友要象桃李共患难一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象我们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帅”的战术。

三十六计的问题,高手进

词名意解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朋友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计谋典故齐威王喜好赌赛马,每次和大将军田忌比赛马,田忌都输向了威王,因此也输掉了许多赌金。田忌的客卿孙膑得知情况后,向田忌出了一计策:让田忌的下等马先和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先输一局;再让田忌的中、上等马和威王的下、中等马分别比赛,田忌就会赢得后两局,因此,他就能赢取整场比赛。齐威王又和田忌赌马赛,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果然,田忌最后赢得了这场赌马赛与丰厚赌金。威王得知是由于孙膑的妙计而使田忌获取了胜利,很赞赏他的才华,后来封孙膑为军师,扶佐田忌作战。孙膑的赌马计谋,先是主动言败第一局,再充分抓住威王后两局的劣势,发挥田忌所保存的后二局优势,而取得了最后胜利,孙膑以第一局较小的代价、而赢得全局胜利,充分诠释了“李代桃僵”的含义。

三十六计之李代桃僵的作品出处

李代桃僵是以小损失保大局,无奈之举,被动的

抛砖引玉有舍孩子套狼的意思,主动的

李代桃僵

[原文]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1)。

[注释]

(1)损阴以益阳:阴,局部,部分;阳,全局,整体。

[译文]

当前形势必然有所损失,应以局部的损失换取整体的利益。

[原文]

类以诱之,击蒙(1)也。

[注释]

(1)蒙:《易经·蒙》卦:“上九,击蒙。(序卦)蒙这蒙也,物之幼也。”

[译文]

用极逼真的方式诱惑敌人,然后打击上当的敌人。

[按语]

诱敌之法,顺其所欲以诱之,完美。

《李代桃僵》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攻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与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与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与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与军事谋略学的真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